第四十六章 沾沾自喜
關燈
小
中
大
李汲在禦前侃侃而談,所言出乎常情,卻又不背事理,使得李豫父子、叔侄四人聽了,乃各悚然。
可是李豫身為天子,總得找個臺階落場,好不容易揪住李汲折斷節度旌節一事,稍稍在言語上扳回一程,不失君主體面,他心說趕緊打住吧,見好就收,可不能讓李汲再多說些什麽了。
於是一拂袖:“卿之所奏,朕知之矣,自當有所裁斷——且退。”
李汲倒也不再辯駁,當即叉手致禮,躬身而退——他該說的話也都說得差不多了,前半場幾乎是壓著皇帝在打,但別說君臣有別了,即便在其前世,也沒有把領導徹底捶躺,必要其當面認輸的道理啊——李倓、李適,也皆辭出。
出殿之前,李適斜瞥一眼李邈,心說你怎麽不走呢?我等來前,你便在聖人身邊,我等已去,你仍在聖人身邊,不知這父子二人,究竟都在交流些什麽?早知道李邈不肯挪窩,其實我也不應該著急走的……
當殿內只剩下李豫、李邈二人後,李豫不由得腰肢一松,跌坐在禦榻上,隨即呼喚:“取水來,再絞一把手巾……”雖然基本上一直是李汲在說話,皇帝就沒怎麽回應,卻仍覺口幹舌燥,而且滿腦門兒全是冷汗……
宦官遞上溫水和熱手巾,李豫先抹了一把額頭,然後連喝好幾口水,這才長舒一口氣,不由得慨嘆道:“昔日李汲闖殿,挾李輔國而頂撞先帝,這才得以救下齊王性命……朕當時不在,還頗感遺憾,如今……始知先帝之難為矣。”
李邈大著膽子,低聲問道:“李朔方所言不為無理,然……是否太過驕縱、蠻橫了一些?陛下還當加以警示才是。”
李豫端著水碗,雙瞳怔楞,呆了好半晌,唇邊這才微露苦笑,隨即湊近一些,避開起居郎,低聲告誡李邈道:“汝若在朕這個地位,便知皇帝遭人頂撞,本尋常事——以是太宗皇帝不罷魏征。反倒是某些人啊,看似溫厚老成,陛前但表忠心,不出惡言,其實他嫌天子不做,若不嫌,恐社稷非我家所有也……”
再說李汲離開蓬萊殿,大步出宮而去,行不多遠,李倓、李適從後招呼,快步趕上。隨即李倓便與李汲對立宮門,言笑晏晏,述說別來情狀。
仿佛剛才他代皇帝訓斥李汲,隨即李汲直接指他鼻子罵,這些事兒全都不曾發生過似的。
李倓原本有一肚子話要跟李汲說,也想趁機再將數載不見,二人間約略有些生疏的關系再拉近一些,然而眼角一瞥,卻見李適垂手立於其側,始終不去。這有皇太子跟旁邊兒盯著,很多言語就不便宣之於口啦,李倓無奈,只得拱手道:“長衛不必急於赴任,既歸京師,閑暇時可來孤府上說說話。”
李汲躬身道:“不便多叨擾大王,然既還京,總須前往拜會一遭。”
李倓笑笑,致意而別,李適這才得以湊上前來,低聲說:“若早知長衛如此利口,竟駁得聖……齊王叔啞口無言,孤倒是不必多事,先期跑去向聖人求情了。”
李汲明白他這是在表功呢,當即躬身施禮:“若無殿下先期為臣求情,臣雖口舌稍便給些,如何能逞啊?深恩厚德,沒齒不忘。”
隨即問道:“臣覘回鶻長壽天親可汗,其實於我唐頗懷善意,卻不料短短數載之間,回使恣惡,竟致於此……難道宰執重臣,竟無一人直言諫聖麽?”
李適明白其所指,便道:“長源先生在時尚可,且商賈爭鬧,宰相也不必問。至於回使驕縱,以此赤心為甚,竟將一萬軍馬來,要易我唐四十萬匹好絹!乃至有今日執械劫囚之事……”
這是在為李泌粉飾,而事實上李泌的疲蕃之策中,回鶻乃是重要一環,因而對於回鶻使者的放縱,實自元載為始,李泌執政時代也並無改觀。李適方倚重李汲,又望得李泌之援,生怕其兄弟二人因此事而生嫌隙,故此——幹脆把責任都推到時相李峴等身上去好了。
說完那幾句話後,李適稍稍湊近一些,低聲問道:“卿適才面聖所言,果然句句是實麽?”
李汲先是輕嘆一聲:“若不如此說,不能動搖聖心——多少有些誇大。”隨即卻又正色道:“然而細事不查,小節不謹,終必釀成巨禍——如節鎮坐大,安史為亂,亦是開元、天寶間諸政之弊,日積月累,乃至國家如染沈屙不起。且臣尚有一語,未及稟奏聖人。”
“是何語?”
李汲註目李適,一字一頓地說道:“回鶻,我唐外藩也,諸鎮,可謂內藩。朝廷今日不敢懲治外藩使臣,則明日諸鎮進奏官若橫暴於市,京兆兩縣,乃至三省六部,尚能制否?行見周世之衰,將覆見於我唐矣!”
李適聞言,不由得毛骨悚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盧杞從李適府上出來,打馬趕回平康坊進奏院的時候,崔措等早已入了後寢,正在收拾家具什物。盧杞特意前往後院門前遙遙致禮,說我已經去通知皇太子出面,為節帥求情了,這便再派人去萬年縣探查情形。
一名紅衫侍女出來,隔著院門,朝盧杞還禮,說:“夫人使奴傳言,敬仰盧進奏之智,深感盧進奏之德,且待李帥歸來,必有獎掖。”
盧杞笑著擺擺手:“末吏份內事,不敢求賞。”正待轉身離去,卻又被那侍女叫住了——
“夫人還有一句話,請教盧進奏。”
“不敢,請說。”
“來時見大門上仍懸‘魏博進奏院’的牌匾,因何不加以更易啊?”
盧杞微露苦笑:“為朔方本無院,而魏博失院無可去……我已稟明節帥,數日間自當有所規劃。”
諸鎮在長安城內,原本並無獨立的聯絡衙署,要等李汲將自宅轉為官廨,不久後李豫又親自賜名為“進奏院”,這才漸染成風,包括洛陽在內,諸鎮進奏院陸續於兩京城內開張。
但到目前為止,也並非每一節鎮都設了進奏院,仍無設置的大概有兩種情況:一是財政窘迫,而長安城內寸土寸金,實在購買不起豪宅啊,倘若隨便賃幾件房子做本鎮進奏院,卻又怕遭人恥笑,丟了臉面;二是某些節鎮內部尚不安穩,遂暫時無法提上議事日程。
至於朔方鎮,兩種缺陷全都存在。朔方本為大鎮,核定軍額為六萬五千,但轄境內地廣人稀,物產不豐,每須朝廷自太原供輸糧秣。安史之亂中,朔方軍多部東遷,不但奮戰於大河南北,且多滯留太原、河東等地,乃至於就廣義而言,刨掉幽州、河北,長江以北的多數節鎮,都與朔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但由此朔方覆廣募兵,導致進一步削弱了轄區內的農業生產,錢糧更為捉襟見肘……
目前朔方無帥,由渾釋之擔任節度留後,鎮中派系眾多,悍將如林,渾釋之論威望、能力都難與郭子儀、仆固懷恩等相拮抗,能夠勉強維持住暫不生亂,已經算是很不容易了,哪兒還有心情往長安城內設置進奏院、進奏官呢?他心道等啥時候朝廷任命朔方節度使,或者我走運能夠扶正,再說不遲。
因此李汲由魏博轉任朔方,若是朔方本有進奏院,那麽對搬一回家,或者更簡單地換塊牌子就行了。奈何朔方無進奏院,則若李汲易其牌匾,魏博又該怎麽辦呢?再者說了,進奏官盧杞以下,從前都與魏博相聯系,倘若整套班子都轉歸朔方,魏博等於瞎了眼啊;倘若仍從魏博,那還怎麽換牌子?
終究李汲對魏博還是有感情的,不可能直接上房抽梯,給顏真卿來個大難堪。
由此這事兒吧,就得商量著來,慢慢處置,起碼先買套房子充當朔方進奏院,或者讓魏博方面的吏員能夠搬進去才成。代崔措詢問盧杞此事的,正是紅線,她折返回去,告知回覆,崔措面色稍有不懌:
“這本是我家私宅,豈有仍歸魏博的道理?且若購置別院,難道不該顏節度出錢麽?”
再說盧杞才歸前院,突然門上來報,說有人送來書函,宴請節帥夫婦。盧杞接過來瞧了一眼,不禁暗嘆:“我這腿腳是閑不下嘍。”被迫再往後寢,在院門口將名刺遞入。
仆役傳給崔措,崔措接過來一瞧,只見署名是“劍南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崔旰。”不禁詫異:“七兄竟然入京來了?”
其實吧,崔旰早就跑到長安來覲見了,比李汲還早一個來月。
此事相關唐朝的宰相制度。唐初即定下群相之制,以三省正副長官為宰相,其後逐漸改為以四品以上官員加銜而為宰相,會坐政事堂。所以就狹義的、實質性而言,唯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”(從前還有“同中書門下三品”等號)且居於中朝,能入政事堂者,才是宰相;但就廣義的、名義上而言,三省正副長官仍可被稱為宰相。
比方說司徒而兼中書令的郭子儀;再比如李適在被冊立為皇太子前,曾經當過一年的尚書令;仆固懷恩在外鎮時曾掛尚書左仆射的空頭銜,且加同平章事……
一般情況下,外鎮觀察、節度等使,加三省正副長官虛銜,或者加同平章事頭銜,時人皆敬稱為“使相”。此番李泌雖然出為浙西觀察使,但尚書左仆射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並未褫奪,亦為使相,則一宰相出而為使相,自然會有使相還朝,謀為宰相以補空缺了。
尤其從前政事堂常有六七名宰相會坐,元載以後漸少,最多四人,則若去李泌而不新命,李峴便可獨斷朝綱了,怕是過不了多久,權柄將比當年的元載甚至於李輔國更甚。
於是西川使相杜鴻漸謀求還京,他特意跑去找崔旰,說:“我多次上奏,請命崔君為西川節度使,聖意躊躇,是恐君據地自雄也。今若肯從我還京晉謁,聖人必釋其慮,則節度使可得。”
崔旰當初興兵作亂,那也是被逼的,本身並沒有自外於朝廷之意,更不象河北那票藩帥,有建半獨立小王國的野心;如今聽聞節度使有份,當即大喜,便留其弟崔寬護守成都,自籌貢賦五百車,跟隨杜鴻漸北上長安。
杜鴻漸歸來後,果然得以交卸節度使的差遣,重入政事堂,而崔旰也得已問對武英殿。李豫初始並不喜崔旰——因為對方在蜀中鬧出過大亂子啊,朝廷也是無可奈何,方才赦免其罪——但見崔旰主動進京求謁,且奉上不少的貢品,陛見時又儀態恭謹,毫無虛驕之氣,就此轉怒為喜。當即拜崔旰為西川節度使,並賜宅邸,崔旰整修一新,改建成了西川進奏院。
崔旰這回來京,不僅僅謁見皇帝,求取節度使之位,他素來無根基,朝中缺乏奧援,因而為了西川節度的位置可以坐得穩當,乃大舍家財,厚賂當道,到處拉關系、抱粗腿。由此在長安城內滯留月餘不去,這才趕上了李汲還京。
崔旰與李汲神交已久,最初不過是合股經營雅軒茶肆罷了,待知李汲為崔光遠之婿,又荷禁軍重任,乃傾心相結,欲圖引為奧援;只可惜過不多久,李汲便放外任,但崔旰到了朝廷大軍壓境之際,仍被迫遠遠地致書河北,請求援手。此番歸京,那自然是要拜謁皇太子李適的,李適乃出李汲前日手書,說長衛曾經幫你求過情咧……
雖然崔旰這蜀帥之任,乃是自家浴血奮戰,拼殺所得,倘若不是一戰而破張獻誠,嚇破杜鴻漸之膽,哪怕李汲幫忙說再多好話,也終無用。但不管怎麽說,對方既然表露出了足夠的善意,自己不能不有所表示啊,況且通過與李適的對答,更加深了他的印象——皇太子推倚李長衛甚深,此人前程無可限量。
由此聽說李汲還京,崔旰趕緊命人寫下請函,上門投遞,誠邀李汲夫婦於明日午後前來西川進奏院赴宴。崔措接到書函,便命口頭回報,說我家郎君有事尚未歸府,這數日間的行程也暫不能定,但既是七兄相邀,想來無不允之理——且待郎君歸來,再正式行文回應吧。
高郢等幕僚是午後歸返進奏院的,稟報崔措,說萬年縣審訊得實,已擬將殺人的回賈處以絞刑。節帥原本與我等同歸,但行至半途,卻接詔進宮去了……
崔措不禁心下忐忑,坐立難安,紅線反覆寬慰她,說相信李帥必定無虞的,頂多被聖人訓斥幾句罷了。直到申時二刻,才有麾下密探打馬而歸,說:“節帥已生出明鳳門,覘其容色,非但不懊惱、頹唐,反似有些沾沾自喜……”1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可是李豫身為天子,總得找個臺階落場,好不容易揪住李汲折斷節度旌節一事,稍稍在言語上扳回一程,不失君主體面,他心說趕緊打住吧,見好就收,可不能讓李汲再多說些什麽了。
於是一拂袖:“卿之所奏,朕知之矣,自當有所裁斷——且退。”
李汲倒也不再辯駁,當即叉手致禮,躬身而退——他該說的話也都說得差不多了,前半場幾乎是壓著皇帝在打,但別說君臣有別了,即便在其前世,也沒有把領導徹底捶躺,必要其當面認輸的道理啊——李倓、李適,也皆辭出。
出殿之前,李適斜瞥一眼李邈,心說你怎麽不走呢?我等來前,你便在聖人身邊,我等已去,你仍在聖人身邊,不知這父子二人,究竟都在交流些什麽?早知道李邈不肯挪窩,其實我也不應該著急走的……
當殿內只剩下李豫、李邈二人後,李豫不由得腰肢一松,跌坐在禦榻上,隨即呼喚:“取水來,再絞一把手巾……”雖然基本上一直是李汲在說話,皇帝就沒怎麽回應,卻仍覺口幹舌燥,而且滿腦門兒全是冷汗……
宦官遞上溫水和熱手巾,李豫先抹了一把額頭,然後連喝好幾口水,這才長舒一口氣,不由得慨嘆道:“昔日李汲闖殿,挾李輔國而頂撞先帝,這才得以救下齊王性命……朕當時不在,還頗感遺憾,如今……始知先帝之難為矣。”
李邈大著膽子,低聲問道:“李朔方所言不為無理,然……是否太過驕縱、蠻橫了一些?陛下還當加以警示才是。”
李豫端著水碗,雙瞳怔楞,呆了好半晌,唇邊這才微露苦笑,隨即湊近一些,避開起居郎,低聲告誡李邈道:“汝若在朕這個地位,便知皇帝遭人頂撞,本尋常事——以是太宗皇帝不罷魏征。反倒是某些人啊,看似溫厚老成,陛前但表忠心,不出惡言,其實他嫌天子不做,若不嫌,恐社稷非我家所有也……”
再說李汲離開蓬萊殿,大步出宮而去,行不多遠,李倓、李適從後招呼,快步趕上。隨即李倓便與李汲對立宮門,言笑晏晏,述說別來情狀。
仿佛剛才他代皇帝訓斥李汲,隨即李汲直接指他鼻子罵,這些事兒全都不曾發生過似的。
李倓原本有一肚子話要跟李汲說,也想趁機再將數載不見,二人間約略有些生疏的關系再拉近一些,然而眼角一瞥,卻見李適垂手立於其側,始終不去。這有皇太子跟旁邊兒盯著,很多言語就不便宣之於口啦,李倓無奈,只得拱手道:“長衛不必急於赴任,既歸京師,閑暇時可來孤府上說說話。”
李汲躬身道:“不便多叨擾大王,然既還京,總須前往拜會一遭。”
李倓笑笑,致意而別,李適這才得以湊上前來,低聲說:“若早知長衛如此利口,竟駁得聖……齊王叔啞口無言,孤倒是不必多事,先期跑去向聖人求情了。”
李汲明白他這是在表功呢,當即躬身施禮:“若無殿下先期為臣求情,臣雖口舌稍便給些,如何能逞啊?深恩厚德,沒齒不忘。”
隨即問道:“臣覘回鶻長壽天親可汗,其實於我唐頗懷善意,卻不料短短數載之間,回使恣惡,竟致於此……難道宰執重臣,竟無一人直言諫聖麽?”
李適明白其所指,便道:“長源先生在時尚可,且商賈爭鬧,宰相也不必問。至於回使驕縱,以此赤心為甚,竟將一萬軍馬來,要易我唐四十萬匹好絹!乃至有今日執械劫囚之事……”
這是在為李泌粉飾,而事實上李泌的疲蕃之策中,回鶻乃是重要一環,因而對於回鶻使者的放縱,實自元載為始,李泌執政時代也並無改觀。李適方倚重李汲,又望得李泌之援,生怕其兄弟二人因此事而生嫌隙,故此——幹脆把責任都推到時相李峴等身上去好了。
說完那幾句話後,李適稍稍湊近一些,低聲問道:“卿適才面聖所言,果然句句是實麽?”
李汲先是輕嘆一聲:“若不如此說,不能動搖聖心——多少有些誇大。”隨即卻又正色道:“然而細事不查,小節不謹,終必釀成巨禍——如節鎮坐大,安史為亂,亦是開元、天寶間諸政之弊,日積月累,乃至國家如染沈屙不起。且臣尚有一語,未及稟奏聖人。”
“是何語?”
李汲註目李適,一字一頓地說道:“回鶻,我唐外藩也,諸鎮,可謂內藩。朝廷今日不敢懲治外藩使臣,則明日諸鎮進奏官若橫暴於市,京兆兩縣,乃至三省六部,尚能制否?行見周世之衰,將覆見於我唐矣!”
李適聞言,不由得毛骨悚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盧杞從李適府上出來,打馬趕回平康坊進奏院的時候,崔措等早已入了後寢,正在收拾家具什物。盧杞特意前往後院門前遙遙致禮,說我已經去通知皇太子出面,為節帥求情了,這便再派人去萬年縣探查情形。
一名紅衫侍女出來,隔著院門,朝盧杞還禮,說:“夫人使奴傳言,敬仰盧進奏之智,深感盧進奏之德,且待李帥歸來,必有獎掖。”
盧杞笑著擺擺手:“末吏份內事,不敢求賞。”正待轉身離去,卻又被那侍女叫住了——
“夫人還有一句話,請教盧進奏。”
“不敢,請說。”
“來時見大門上仍懸‘魏博進奏院’的牌匾,因何不加以更易啊?”
盧杞微露苦笑:“為朔方本無院,而魏博失院無可去……我已稟明節帥,數日間自當有所規劃。”
諸鎮在長安城內,原本並無獨立的聯絡衙署,要等李汲將自宅轉為官廨,不久後李豫又親自賜名為“進奏院”,這才漸染成風,包括洛陽在內,諸鎮進奏院陸續於兩京城內開張。
但到目前為止,也並非每一節鎮都設了進奏院,仍無設置的大概有兩種情況:一是財政窘迫,而長安城內寸土寸金,實在購買不起豪宅啊,倘若隨便賃幾件房子做本鎮進奏院,卻又怕遭人恥笑,丟了臉面;二是某些節鎮內部尚不安穩,遂暫時無法提上議事日程。
至於朔方鎮,兩種缺陷全都存在。朔方本為大鎮,核定軍額為六萬五千,但轄境內地廣人稀,物產不豐,每須朝廷自太原供輸糧秣。安史之亂中,朔方軍多部東遷,不但奮戰於大河南北,且多滯留太原、河東等地,乃至於就廣義而言,刨掉幽州、河北,長江以北的多數節鎮,都與朔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但由此朔方覆廣募兵,導致進一步削弱了轄區內的農業生產,錢糧更為捉襟見肘……
目前朔方無帥,由渾釋之擔任節度留後,鎮中派系眾多,悍將如林,渾釋之論威望、能力都難與郭子儀、仆固懷恩等相拮抗,能夠勉強維持住暫不生亂,已經算是很不容易了,哪兒還有心情往長安城內設置進奏院、進奏官呢?他心道等啥時候朝廷任命朔方節度使,或者我走運能夠扶正,再說不遲。
因此李汲由魏博轉任朔方,若是朔方本有進奏院,那麽對搬一回家,或者更簡單地換塊牌子就行了。奈何朔方無進奏院,則若李汲易其牌匾,魏博又該怎麽辦呢?再者說了,進奏官盧杞以下,從前都與魏博相聯系,倘若整套班子都轉歸朔方,魏博等於瞎了眼啊;倘若仍從魏博,那還怎麽換牌子?
終究李汲對魏博還是有感情的,不可能直接上房抽梯,給顏真卿來個大難堪。
由此這事兒吧,就得商量著來,慢慢處置,起碼先買套房子充當朔方進奏院,或者讓魏博方面的吏員能夠搬進去才成。代崔措詢問盧杞此事的,正是紅線,她折返回去,告知回覆,崔措面色稍有不懌:
“這本是我家私宅,豈有仍歸魏博的道理?且若購置別院,難道不該顏節度出錢麽?”
再說盧杞才歸前院,突然門上來報,說有人送來書函,宴請節帥夫婦。盧杞接過來瞧了一眼,不禁暗嘆:“我這腿腳是閑不下嘍。”被迫再往後寢,在院門口將名刺遞入。
仆役傳給崔措,崔措接過來一瞧,只見署名是“劍南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崔旰。”不禁詫異:“七兄竟然入京來了?”
其實吧,崔旰早就跑到長安來覲見了,比李汲還早一個來月。
此事相關唐朝的宰相制度。唐初即定下群相之制,以三省正副長官為宰相,其後逐漸改為以四品以上官員加銜而為宰相,會坐政事堂。所以就狹義的、實質性而言,唯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”(從前還有“同中書門下三品”等號)且居於中朝,能入政事堂者,才是宰相;但就廣義的、名義上而言,三省正副長官仍可被稱為宰相。
比方說司徒而兼中書令的郭子儀;再比如李適在被冊立為皇太子前,曾經當過一年的尚書令;仆固懷恩在外鎮時曾掛尚書左仆射的空頭銜,且加同平章事……
一般情況下,外鎮觀察、節度等使,加三省正副長官虛銜,或者加同平章事頭銜,時人皆敬稱為“使相”。此番李泌雖然出為浙西觀察使,但尚書左仆射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並未褫奪,亦為使相,則一宰相出而為使相,自然會有使相還朝,謀為宰相以補空缺了。
尤其從前政事堂常有六七名宰相會坐,元載以後漸少,最多四人,則若去李泌而不新命,李峴便可獨斷朝綱了,怕是過不了多久,權柄將比當年的元載甚至於李輔國更甚。
於是西川使相杜鴻漸謀求還京,他特意跑去找崔旰,說:“我多次上奏,請命崔君為西川節度使,聖意躊躇,是恐君據地自雄也。今若肯從我還京晉謁,聖人必釋其慮,則節度使可得。”
崔旰當初興兵作亂,那也是被逼的,本身並沒有自外於朝廷之意,更不象河北那票藩帥,有建半獨立小王國的野心;如今聽聞節度使有份,當即大喜,便留其弟崔寬護守成都,自籌貢賦五百車,跟隨杜鴻漸北上長安。
杜鴻漸歸來後,果然得以交卸節度使的差遣,重入政事堂,而崔旰也得已問對武英殿。李豫初始並不喜崔旰——因為對方在蜀中鬧出過大亂子啊,朝廷也是無可奈何,方才赦免其罪——但見崔旰主動進京求謁,且奉上不少的貢品,陛見時又儀態恭謹,毫無虛驕之氣,就此轉怒為喜。當即拜崔旰為西川節度使,並賜宅邸,崔旰整修一新,改建成了西川進奏院。
崔旰這回來京,不僅僅謁見皇帝,求取節度使之位,他素來無根基,朝中缺乏奧援,因而為了西川節度的位置可以坐得穩當,乃大舍家財,厚賂當道,到處拉關系、抱粗腿。由此在長安城內滯留月餘不去,這才趕上了李汲還京。
崔旰與李汲神交已久,最初不過是合股經營雅軒茶肆罷了,待知李汲為崔光遠之婿,又荷禁軍重任,乃傾心相結,欲圖引為奧援;只可惜過不多久,李汲便放外任,但崔旰到了朝廷大軍壓境之際,仍被迫遠遠地致書河北,請求援手。此番歸京,那自然是要拜謁皇太子李適的,李適乃出李汲前日手書,說長衛曾經幫你求過情咧……
雖然崔旰這蜀帥之任,乃是自家浴血奮戰,拼殺所得,倘若不是一戰而破張獻誠,嚇破杜鴻漸之膽,哪怕李汲幫忙說再多好話,也終無用。但不管怎麽說,對方既然表露出了足夠的善意,自己不能不有所表示啊,況且通過與李適的對答,更加深了他的印象——皇太子推倚李長衛甚深,此人前程無可限量。
由此聽說李汲還京,崔旰趕緊命人寫下請函,上門投遞,誠邀李汲夫婦於明日午後前來西川進奏院赴宴。崔措接到書函,便命口頭回報,說我家郎君有事尚未歸府,這數日間的行程也暫不能定,但既是七兄相邀,想來無不允之理——且待郎君歸來,再正式行文回應吧。
高郢等幕僚是午後歸返進奏院的,稟報崔措,說萬年縣審訊得實,已擬將殺人的回賈處以絞刑。節帥原本與我等同歸,但行至半途,卻接詔進宮去了……
崔措不禁心下忐忑,坐立難安,紅線反覆寬慰她,說相信李帥必定無虞的,頂多被聖人訓斥幾句罷了。直到申時二刻,才有麾下密探打馬而歸,說:“節帥已生出明鳳門,覘其容色,非但不懊惱、頹唐,反似有些沾沾自喜……”1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